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万历1592 > 一千三百八十 放我走吧

一千三百八十 放我走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窥见历史的机密不容易。

大彻大悟也不容易。

领悟到国家繁荣昌盛的必备条件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萧如薰发现自己必须要行动起来,他不能坐视大秦在往后的岁月里慢慢走上以前中华历代中央王朝曾经走过的老路。

那不值得,太不值得了。

他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行动。

于是,就在这一年的金秋九月,萧如薰派人把萧振邦叫到了万寿宫,关上宫门,父子两个密谈了一天一夜。

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

半个月后,萧振邦宣布建立皇家中央行政学院,与皇家中央军事学院并立,为最高行政学府,以后所有做官的官员经过严格考试被选拔出来之后,必须要进入这所学院深造。

深造不合格者不能担任官职。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觉得这是为选拔人才做准备,内阁迅速通过,立刻派人建立,第二年就开始办学了。

而从当年开始,地方上所有的国立学校得到通知,开始增设政治历史课程,教科书的内容是由萧如薰秘密牵头,组织一群中央官员一起编写。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的官员们轮番被送入了中央行政学院回炉重造,到永兴八年,整个中央政府的官员们基本上都从行政学院里面回炉重造了一遍。

但是说真的,萧振邦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这样做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担心官员腐化速度过快,所以要适当的警戒一番,从思想上加上一道枷锁,让官员不那么容易腐化』。

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以及地方学校给蒙童们读的政治历史教科书萧振邦都看了,似乎和反腐倡廉方面有很大关联,却又不完全是这方面的内容。

他不断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对历代王朝兴衰更替从相当别具一格的角度进行了描述,并且规定以后都不准更改,要一直这样延续下去,这让萧振邦觉得有些奇怪。

将这些东西放在孩子们的教科书里,有意义吗?有必要吗?会不会有危险?

但是没人觉得这样不好,也不敢提出。

萧如薰还活着,他的威望还在,没人敢反对。

皇帝萧振邦对自己的父亲怀有绝对的信任,他相信自己的父亲不会害自己,做皇帝八年来,父亲从未干涉过任何一场政治行动和军事行动,就这一次,在建设学校和教学课程方面提出了强烈要求。

萧振邦二话不说,立刻满足了父亲的要求,任由父亲操作,但是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萧振邦却有些云里雾里的。

不过当时萧振邦的心思也不在这方面,永兴六年,大秦的一支海商船队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被西班牙人的船只打劫了,萧振邦得知以后大为震怒,立刻决定讨个说法。

结果西班牙王政府互相推诿,一点说法不给,萧振邦失去耐心,为了宣扬大秦国威,保护大秦在海外经商的子民的安全,他毅然决定出动海军远征。

他派人和热那亚还有法兰西方面联络,热那亚和法兰西方面表示愿意和大秦组建联合海军,一起讨伐西班牙,要西班牙道歉赔款。

于是那段时间萧振邦就在忙这件事情。

而在此期间,萧如薰则在捣鼓行政学院和新的课程的事情。

他无比庆幸,自己的时间比孙中山更多,威望比孙中山高,处境远比孙中山要好。

没有了国务的烦恼,他也可以将自己剩下的全部精力放在这个方面。

他要在有生之年给以后的大秦留下一笔政治遗产。

一个坚强的核心。

一个坚持大一统中央大政府的核心。

一家一姓的一人皇帝是孤独的,如果不够聪明,很容易被人忽悠,被人夺权,权一旦被夺走了,想要拿回来就难了。

而皇帝不可能永远都是聪明的。

教育是非常得力的武器,只要十年二十年就能看到功效和成果,萧如薰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看到成果,但是不论如何,这都是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因为他别无选择。

可是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不可能全部知道,他也不可能提前预知未来,他只能做到预判,预判的还极为有限。

而这极其有限的内容,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促使他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完成这件事情。

剩下的,他办不到,也没有时间去办。

只能托付给后人,愿意继承自己的一切的后人,所以,有些事情,他必须要告诉振邦。

只能告诉振邦一个人,任何人都不能告诉,萧如薰自己死了以后,只有振邦可以知道,可以记在心里,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绝密。

大秦永兴十三年,萧如薰生病了。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永兴十三年的秋天比永兴十二年的秋天还要更冷一点。

萧如薰忽然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手脚绵软无力,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很正常,这个时候患病很正常,近些年来天气越来越冷,小冰河最严酷的时期正在缓缓逼近。

不过好在大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北方人口正在不断南迁,北方的粮食产量虽然逐年递减,但是足够养活现在北方的人口。

北方口众向南迁移的政策从隆武三年就开始实行了,三十余年的努力之下,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萧如薰并不担心大秦的北方会出现因为粮食大量减产而造成的饥荒。

粮食够吃,大秦就能挺过这场严酷的五十年小冰期,迎来新的温暖期。

但是萧如薰知道,他看不到这一幕了。

永兴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患病,虽然得到了太医谨慎的医治,不惜成本的用药,但是萧如薰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六十七岁的他已经白发苍苍,尽管精神很好,面色也不错,但是他确实已经是个老人了。

多年辛勤工作耗尽了他的元气。

这场病反反复复,到十一月份,病情陡然加重了。

萧振邦闻讯数次入万寿宫探病,亲自给萧如薰喂药,嘘寒问暖,叫太医院联席诊治,然后对各省中心医院发布诏令,要最好的医师入京为萧如薰看病。

不过萧如薰自己一直心里有数,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寿命怕是走到头了。

有些时候,寿命走到头了,纵使看上去只是小病小灾,年轻人吃点药甚至不吃药就能自己扛过去,但是老人办不到。

感觉就像是时候到了,无论怎么用药,无论怎么治疗,都没有用。

名医治不好,人参吊不住,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根本也不是病,而是走到头了。

感受着生命力的枯竭,萧如薰意外的发现自己很平静。

甚至是一种解脱的感觉。

难以言表的解脱,轻松,就像是再也不用紧绷着神经的那种感觉,浑身上下一下子松弛了。

长期以来,萧如薰都觉得自己有强迫症,就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迫症,感觉稍微松懈一点就是浪费生命,就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

他觉得自己成为皇帝,作为皇帝,掌握天下权柄,就应该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多的事情,而不是当一条咸鱼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当然很舒服,不用争权夺利,不用夙兴夜寐,不用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一定很舒服。

但是心里很难受。

萧如薰是一个心安乐才能身安乐的人,而他心安乐的标准很高,高到了直到生命力枯竭的当下才能稍微喘口气的地步。

所以他没有觉得不甘心什么的,反而是一阵阵的轻松。

或者我不敢懈怠,无论如何都不敢,但是死了,没人可以怪罪我了吧?

于是,他放松了。

萧振邦在繁忙的政务之间抽出时间,每天来陪伴萧如薰,亲自侍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